伤害上千名儿童美国神父却逍遥法外6名记者组成复仇者联盟

发生的地点也并非在落后的第三世界,而是在美国的波士顿——一个教育程度全美最高、人均收入数一数二的城市。

一群天主教神父在教会、政界、律师界等各方势力的包庇下,数十年间性侵上千名儿童。

2015年,该事件被拍成电影《聚焦》(Spotlight),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

一位母亲手足无措的哭泣,她的两个孩子刚被一个叫吉欧根(John J. Geoghan)的神父性侵。

《波士顿环球报》新任总编马蒂巴伦(Marty Baron,犹太裔)上台。

他注意到该报的一篇专栏:30年间,吉欧根神父屡次被控猥亵与性侵儿童,台面上所知的受害者至少达130人。

随着调查,他们发现吉欧根神父的性侵行为,只不过是波士顿天主教的冰山一角。

当在众多孩子当中被神父特别关注时,这些自卑的孩子就会有一种“被神钦点”的感觉。

从“钦点”孩子收圣歌、倒垃圾,到讲黄色笑话、身体触碰,神父用身份一步步操控孩子,直至将他们性侵。

基本上,受害的孩子要么选择隐忍,要么通过律师和解,领取不到2万的赔偿金。

至于那些神父,事情败露后,天主教会在官方名册上备注“因病离职”“待分配”等原因,实际上却将他们调到另一所教堂,继续担任神职工作,继续作案。

最终调查发现,在波士顿1500名神父中,竟有高达249位神父性侵儿童,造成1000多位孩子长期身心受害。

时任波士顿教区的主教伯纳德·劳广结善缘,与总统、政商名流,甚至许多外国领袖都是好友。

▲ 图为现实中的主教伯纳德·劳。他反对堕胎、避孕、女性担任神职等性别平权议题,但也一心投入救济贫困等慈善活动,波士顿社会对他普遍赞许。不少人认为,他极可能成为天主教史上第一位来自美国的教宗。然而,2002年之后,世人对伯纳德·劳的印象,只停留在骇人听闻的天主教会大规模性侵案上

可是,这种独身制度并不能让神父的生理需求消失,只会让他们行径变得扭曲不堪。

他们不但性侵儿童,事实上,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受害者,有的神父性心理年龄只有12、13岁。

影片中一名神父承认自己猥亵儿童,但他不认为自己有罪,因为他童年时期也被神父性侵。在他看来,这种行为是合理化的。

在他看来,比起天主教的神圣与名誉,以及信徒们的长期捐赠,这些孩子所受的伤害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神父们不会有罪,他们只是频繁地轮区,最大的惩罚顶多是进入心理治疗中心。

主教亲自约见马蒂巴伦,话里话外都在表达“只有天主教才能让波士顿这个城市运转”。

律师也只是充当教会与受害者之间的和解媒介,他们甚至以此获利,从受害者仅得的2万赔偿金里抽取三分之一的佣金。

在母亲的默许下,神父带着他去买冰淇淋并将他性侵。他一动也不敢动,那支冰淇淋他碰都没碰,看着它在手中融化成一团。

另一名受害者说,当神父上门为性侵事件道歉时,他的母亲居然为神父捧上糕点……

影片中唯一一个愿意为受害者辩护的律师米奇(Mitchell),说了一句令人难过的话:

人与人的连结紧密而复杂,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卸责地说:我与所有社会现象完全无关。

当“聚焦”主编罗比(Robby)为取得资料,不得不威胁抽取佣金的律师埃里克(Eric)时说:

“我们有两则新闻,一则是关于道德败坏的神父,另一则是披露一群把性侵未成年人案变成有利可图的律师,你要我们写哪一则?”

原来,他也曾试图去揭发这些神父,无奈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达到,于是热情也随着时间而逝。

在那个报道新闻讲求掌握足够证据的年代,信奉天主教的女法官最终裁决,解封神父性侵案的法律文件;

主教伯纳德·劳从波士顿教区辞职(但却被调回梵蒂冈当四大教堂之一的主持人,2016年寿终正寝)。

有时我们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间天亮了,人们却开始互相指责起来。

譬如,这位11岁时被神父性侵、在痛苦成长的“幸存者”菲尔(Phil),长年都在勇敢地挞伐教会神父;

又比如,这位被威胁吊销律师执照的米奇(Mitchell),长期受教会施压、监视,却还是选择帮助受害儿童,协助记者调查;

就在环球报关于神父性侵儿童的报道发出的当天,两名刚被性侵的幼童还在等着米奇为他们伸张正义。

一个尽职的媒体记者,是在街头,在阴暗的角落,在被无情拒绝无数次之后,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一则八卦新闻获得的点击率,可能比一个记者花几个月甚至一年采访的议题还要高。

当我们对失去的真相惋叹时,是否应该思考,如何为新闻工作者创造改变世界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