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韦罗亚率皇马青年队再胜托雷斯的马竞青年队有望斩获三冠王

决赛首回合中战胜马竞,在两回合的比赛中占据先机。值得一提的是,两队的主教练为阿韦罗亚和托雷斯,分别是皇马和马竞的名宿。

两周前,阿韦罗亚麾下的球队战胜托雷斯的弟子们,这让他们最终锁定了联赛冠军。而且,阿韦罗亚的球队也已经获得了国王杯的冠军。因此,阿韦罗亚有望率领自己的弟子斩获三冠王。

本场比赛,为皇马青年A队建功的是尼科-帕斯以及贡萨洛,两人在场上都踢前锋位置。以皇马青年A队所展示出的统治力,他们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半决赛。

巴洛克艺术大师圭多·雷尼作品赏析

圭多·雷尼(Guido Reni, 1575年 4月 18 日生于教皇国博洛尼亚,1642 年 8月 18 日卒于博洛尼亚),意大利早期巴洛克画家,以其对神话和宗教主题的古典理想主义渲染而闻名。

雷尼的很多作品,人物都往上看,其实这并不是翻白眼,而是在仰望天空的神明,来表达对当时宗教的虔诚。

雷尼10岁时首次成为佛兰芒画家丹尼斯·卡尔瓦特的学徒,后来受到博洛尼亚画家家庭卡拉奇的新颖自然主义的影响。1599年,他被接纳为画家协会,1601年后,他在博洛尼亚和罗马的工作室之间分配时间。在声名鹊起后,雷尼周围都是助手——如乔瓦尼·兰弗兰科、弗朗切斯科·阿尔巴尼和安东尼奥·卡拉奇——他们对他高贵同时也是有些暴虐的个性着迷。

在他早期的职业生涯中,雷尼为教皇保罗五世和西皮奥内红衣主教博尔盖塞执行了重要的任务,在教堂里为这些人和其他赞助人绘制了许多壁画。著名的壁画《极光》(Laurora)就出自于这些作品中。

在他的宗教和神话画作中,雷尼演变出一种风格,以古典克制缓和巴洛克式的繁荣和复杂性。诸如“亚特兰大和希波墨涅斯”(1625年)等作品表明他对反映古董理想的优雅姿势人物的偏好。

这幅画展示了清晰的叙述和精致的运动感,反映出古典主义的理想特征。相同的转身动作和相反的腿部动作显示出男女组合所产生的优雅与和谐之美。色彩以冷色为主。暗色的背景和大规格尺寸的人物让人意识到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艺术风格对雷尼的影响。

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雷尼采用了更浅的色调、更柔和的色彩和极其自由的笔触。

这些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自1901年至2017年(2018因故取消),累计颁发了110次 ,共114位作家获此殊荣。根据诺贝尔先生的个人遗嘱,该奖项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也就是说这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才华,也得到了世界一流评论家们的认证,是毋庸置疑的。

亦舒曾说:「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但比才华更难以掩饰的,或许还有漂亮而夺目的外表。在这些获得者中间,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即便没有才华加持,也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个。好看的脸蛋,独特的气质,他们的逆天高颜值,让人赞叹,辅以火焰般燎原的才华,更是让人感概万千。

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德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等。

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

欧肯曾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在宗教伦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与阐释,以及中世纪哲学方面,主要着作有《当代的精神潮流》、《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等。

他的哲学是基于人类的经验,认为人类有灵魂。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产命」的热情。

塞尔玛•拉格洛夫(1858~1940),瑞典女作家。代表作品:《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普初加里的皇帝》等。

1909年因为「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

她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写到:「太阳一落山,他对黑暗和荒野的恐惧又冒出来了,他又渴望着回到人类中去。」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

1906至1907年,她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这部童话巨著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品:《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等。

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著名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出自他手:「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23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一见钟情,而且是一往情深。之后叶芝一次次热烈地向茅德•冈求婚,一次次被拒,但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正是在爱的煎熬中的数十年,激发了叶芝创作的灵感。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品:《蒂博—家》。

1937年以《蒂博—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一代作家中,杜加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的获奖主要是由于,他花了二十年时间,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所描绘的人的冲突,及当代生活中某些基本方面的,艺术力量和真实性」。

杜加尔的《蒂博一家》,可以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及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等,其他长篇小说相媲美。

他扩展了自传体小说和家族小说的写法,从家庭着手着重再现现实社会。以历史文献式的真实记录,曲折感人的戏剧性情节,精细的心理描写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国乃至整个西欧,在二十世纪初的变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赛珍珠(1892~1973),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代表作品:《大地》。

1938年因中国题材的《大地》,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对她获奖的评语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在传记方面有杰出作品」。

赛珍珠于1892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她在镇江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1900年,因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运动,赛珍珠首次回到美国故乡。1902年重返中国镇江。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重新回国定居。

赛珍珠一生都生活在中西两个世界的冲突之中,她一辈子向两个世界的人们传播着跨文化理解,加强了中西之间的友好交流。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文革,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

加夫列拉 • 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代表作品:《死的十四行诗》、《绝望》、《柔情》、《有刺的树》等。

1945年,「由于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诗人。

米斯特拉尔,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进过学校,靠做小学教员的同父异母姐姐,辅导和自学获得文化知识。她九岁练习写诗,十四岁开始发表诗作。

1906年,她在小学任教时,和铁路职员乌雷特相识并相恋。婚前,对方摒弃了她,另有所爱。1909年,性格内向且已另有所爱的乌雷特,因不得志而举枪自杀。这使米斯特拉尔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此她立誓终身不嫁,对死者的怀念和个人忧伤,成了她初期诗歌创作的题材。《死的十四行诗》即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1957年,米斯特拉尔因癌症在纽约去世。在她的遗言中,她要求被埋葬在家乡,智利北部的蒙特卡罗格兰德山谷里。她希望通过这样,那里的穷孩子,那些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就不再会被她的国家遗忘。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主要作品:《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1946年,因《荒原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黑塞在《雾中》写到:「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主题,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两极性的认识,是对这一思想的诗化表达。他在1924年写的散文《疗养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诗句、用篇章赞美世界的二极性,因为在那火花闪耀的两极间我看到了生活的灿烂。」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演说家、作家、记者。代表作品:《不需要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3年,以《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丘吉尔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米勒•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等。

1954年,因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永别了武器》: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再次夺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海明威在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1957年,因作品《鼠疫》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代表作品:《耻》、《等待野蛮人》和《国家中心》等。

2003年,因作品《耻》和《等待野蛮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库切的兴趣主要集中于是非对错的观念,发生无休止剧烈冲突的情形。像马格丽特著名油画作品中的男子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脖子一样,库切笔下的人物在做出重大决定的一刻,总是游移不前,无法采取行动。

这种消极被动不仅是吞噬个性的阴霾,同时也是人类最后的一块庇护地。因为人们可以装作不理解行动的意图,而抗拒那些压迫性的命令。正是对人物弱点和失败的探索,库切捕捉到了人性中神圣的闪光。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奥地利女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罕教师》。

200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我们一直用我们睁开的双眼眺望,只为寻找自己,然后努力生长,力争成为森林。——《魂断阿尔卑斯山》

1946年,耶利内克生于奥地利,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21岁时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莉萨•沙滕》,随即引起强烈反响。

其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特别是女性读者对她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她在文笔和格式上又不拘一格,散文、歌、小说、剧作、影视脚本等文体都曾在她笔下诞生。

多丽丝•莱辛(1919~2013),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2007年,因作品《金色笔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当你自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又何必去在乎别人以与众不同的眼光来看你。——《金色笔记》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 —— 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

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勒•克莱齐奥,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这个世界里,虽然没有最美好的相遇,却应该有为了相遇 —— 或者重逢 —— 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流浪的星星》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 ),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代表作品:《低地》《沉重的探戈》、《护照》、《心兽》、《单腿旅行》等。

2009年,因作品《呼吸钟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沉默可能产生误解,我需要说话, 说话将我推向歧途,我必须沉默。」——《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米勒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从小就生活在二战留下的阴影之下。她的母亲整日都生活在父亲的打骂之下,只会以泪洗面,从来没有给过她正常的母爱。父亲更是与酒相伴,除了希特勒和德意志,对其他的事物一概没有兴趣…

这一切使得米勒童年,一直都生活在恐惧的气氛中。无爱的家还有恐惧的村庄,造就了米勒的童年创伤,也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代表作品:《绿房子》《酒吧长谈》《公羊的节日》等。

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略萨创作过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还从事过政治工作。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略萨的青少年时期曾生活在军事独裁统治之下,因此深深体会到独裁统治对社会的危害。他从青年时期起就以实际行动参加了反独裁统治的斗争,后来又通过文学创作对独裁暴君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纵观略萨的一生,他都在和拉丁美洲以及秘鲁的社会现实进行抗争。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引发了他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

201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托马斯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托马斯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

那是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

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等。

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丽斯 • 芒罗,以情节细腻见长,文风透彻,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特色,有「加拿大契诃夫」的美誉。

「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逃离》

1931年7月,芒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文海姆镇。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

芒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芒罗对婚姻暴力现象关注较多,多数作品从侧面审视婚姻暴力。由于受到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气质定义的影响,芒罗笔下的女性具有顺从、柔弱等特征,因而无法获得人格的独立,摆脱婚姻暴力的影响。

帕特里克 • 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国小说家,是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2014年,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他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多少事情讳莫如深,必须缄默其口。」——《青春咖啡馆》

莫迪亚诺的作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莫迪亚诺于194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西南郊的一个富商家庭。父母经常不在家的成长环境,让他与哥哥吕迪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吕迪在10岁时患病去世,这宣告了他孩提时代的结束,而他因此心里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怀旧情节。

鲍勃 • 迪伦(Bob Dylan,1941年~),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

2016年,鲍勃 • 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的表达。」

少年时期的鲍勃 • 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鲍勃 • 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 。

鲍勃 • 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所有奖项。在法国看来,他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

三岛由纪夫 废墟之美

飞机从爱奥尼亚海飞抵科林斯运河上空的时候,我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希腊的群山,西边天空闪烁着金光。希腊晚霞恍若盔甲。我呼唤着希腊的名字。这个名字指引过当年为女性风波而一筹莫展的拜伦奔赴战场,孕育过希腊厌世家赫尔德林的诗的感情,还曾给斯丹达尔的小说《阿芒斯》中的人物在临终的音阶上以勇气。

透过从飞机场开赴市中心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我看到了夜间灯光照出的山顶城邦。

如今我在希腊。尽管由于我懒得去预定旅馆而被抛入了肮脏的三流旅馆,尽管由于通货膨胀一流饭馆的伙食要7万希腊币,尽管此刻在这个城镇惟有我一个日本人过着孤身只影的生活,尽管我不懂得希腊的只言片语,连商店的招牌也读不下来,我却陶醉在无尚的幸福中。

我任凭自己的笔驰骋。我今天终于看到了山顶城邦!看到了帕特农神庙!看到了宙斯宫殿!在巴黎,我处在经济拮据的困境,希腊之行几乎绝望时的情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看在这种情况的分上,请暂且原谅我的笔驰骋吧。

苍穹绝妙的蔚蓝,对废墟来说是必须的。如果在帕特农神庙的圆柱之间,头顶的不是这样的天空,而是北欧那种阴沉沉的穹苍,那么效果恐怕就会减半了。由于这种效果格外明显,令人感到这种蔚蓝的天空,似乎是为了废墟而预先准备好的,这种残酷的蔚蓝的静谧,甚至使人仿佛预见到受土耳其军队破坏了的神殿的命运。这种空想不无道理。譬如,请看看狄俄尼索斯剧场吧。在那里不时上演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同样的蔚蓝天空在默默地注视着这种悲剧的灭绝之争。

作为废墟来看,与其说山顶城邦美,毋宁说宙斯宫殿更美。这座宫殿仅剩下十五根基柱,其中两根孤立一旁。中心部同这两根柱子之间约莫相距五十米。只有这两根孤立的圆柱。其余十三根仍支撑着残存的屋顶的框架。这两部分的对比,充分显示出非左右对称的美的极致。我不由地想起龙安寺的石庭园的布局。

说我在巴黎疲于左右对称的东西,决非言过其实。建筑物自不消说,其他无论是在政治、文学还是音乐、戏剧,法兰西人喜爱的规范和方法论的意识性(姑且这样说),处处都夸耀左右相称。结果,巴黎的“规范过多”,旅行者的心变得沉重了。

这种法兰西文化的“方法”之师,就是希腊。希腊如今在我们的眼前,在这种残酷的蔚蓝天空下,横躺着废墟的姿影。而且,建筑家的方法和意识变了形,特意使旅行者出乎意料地从中找到只把原形当作是废墟的美。

然而龙安寺石庭园的非对称,却是极尽艺术家的意识之能事的产物。与其把它叫做意识,莫如把它叫做执拗的直感或许更正确些。日本的艺术家过去并不依赖于方法。他们所思考的美,不是普遍的东西,而是一次性的东西,结果是难以变动,在这点上,与西欧的美别无二致。不过,产生这种结果的努力,不是方法性的,而是行动性的。也就是说,执拗的直感的锻炼,及其不断的尝试就是一切。单凭各自的行动而能捕捉到的美,是不能敷衍的,是不能抽象化的。日本的美,大概就是一种最具体的东西。

这种凭直感探索到的终极的美的姿影,类似废墟的美,这是不可思议的。艺术家心怀的形象,总是与其创造有关,同时也与破灭相联。艺术家不光从事创造,也从事破坏。其创造往往是在破灭的预感中产生,当他思索着描绘某种终极形象中的美的时候,被描绘的美的完整性,有时候是对付破灭的完整性,有时候是为了对抗破坏而描摹的破坏的完整性般的完整性。

于是,创造几乎失去形状。为什么呢?因为不死之神创造应死生物的时候,那只鸟的美妙的歌声,是从与鸟的肉体之死一起告终为满足的。可是,艺术家如果创造同样的歌声的时候,为了使这种歌声保留至鸟死之后,而不创造鸟应死的肉体,无疑是要创造看不见的不死之鸟。那就是音乐。音乐之美,就是从形象的死开始的。

希腊人相信美之不灭。他们把完整的人体美雕刻在石头上。日本人是不是相信美之不灭,这倒是个疑问。他们思虑具体的美如同肉体那样有消亡的一天,因此,总是模仿死的空寂的形象。石庭园那不均整的美,令人感到仿佛暗示着死本身的不死。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类型的美呢?或许其废墟和残垣断壁仍然是美本身,就关系到整体结构是依据左右相称的方法这点上。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是容易让人窥知的。不论是帕特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想像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根据推理。那种想像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看到它时,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普遍性的东西的形骸之感动。

而且不妨想像一下,废墟所给予的感动,之所以可能超过我们看到它们的实在原形时所受到的感动,其理由还不仅于此。希腊人思考出来的美的方法,是重新编织生。是再组合自然。瓦莱里也曾说过:“所谓秩序是伟大的反自然的计划。”废墟偶然地使希腊人所思考的那种不灭之美,从希腊人自身的羁绊中解放了出来。

在山顶城邦的各处,我们可以感受到希腊的群山、东方的鲁卡贝托斯山、北方的帕尔纳索斯山、眼前的萨罗尼克湾的萨拉米斯岛,乘上猛刮向它们的希腊的劲风,插上搏动的翅膀。(这正是希腊的风!正是这种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拍打着我的耳朵。)

这些翅膀是从废墟失去的部分中生长出来的。残存的废墟是石头。人在失去的部分得到了翅膀。人正是从这里振翅的。

我们从山顶城邦的蔚蓝天空,看到了摆脱羁绊的生。获得诸神不死的无形的肉体、振翅的景象。从大理石与大理石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绽开的火红的罂粟花儿、野生的麦和芒随风摇曳。这里小神殿的奈基之所以没有翅膀,并非偶然。因为那木造的无翅膀的奈基像已经失落了。就是说她已经获得翅膀了。

不光是山顶城邦,就是看宙斯神殿的圆柱群,它那引人生悲的圆柱的耸立姿态,使我仿佛看到了摆脱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这里虽然不是高台,但由于废墟的周边是一片矮草,所以看上去神殿的大理石显得越发鲜艳和有生气。

今天我依然沉浸在无尽的酩酊中。我似乎受到狄俄尼索斯的诱惑。上午两个小时,我就是在狄俄尼索斯剧场的大理石的空席上度过的。下午,我漫步在草地上,凝视着宙斯神殿的圆柱群,度过了一个小时的时光。

今天也是绝妙的蓝空。绝妙的风。强烈的光。……对了,希腊的日光超过温和的程度,过于毕露,过于强烈。我从内心底里爱这样的光和风。我不喜欢巴黎,我之所以不喜欢印象派,乃是因为那温和而适度的日光。

毋宁说,这是亚热带的光,实际上山顶城邦的外壁,葳蕤丛生着一大片仙人掌。如今松、丝杉和仙人掌,还有黄色的禾本科植物的观众,从看不见一个观众姿影的狄俄尼索斯剧场观众席的更高处,凝然地鸟瞰着空荡的舞台。

我看到在投影半圆舞台上飞掠而过的燕子、那位阿那克里翁歌唱过的燕子。燕群翻腾着白色的腹部,往返翱翔在狄俄尼索斯剧场和演奏场的上空。今天任何一处小屋都休息,它们的心情烦躁地啁啾鸣转,四处飞翔。

我坐在狄俄尼索斯神的神甫的座席上,静听虫声。不知怎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希腊少年,打从刚才起就缠绕在我身边不肯离去。他大概是想要钱吧,还是想要我正在抽着的英国香烟,抑或是打算把古代希腊的少年爱传授给我呢?如果是这样,我早已知道了。

希腊人相信外面。这是伟大的思想。在基督教发明“精神”以前,人不需要什么“精神”,自豪地生存着。希腊人所思考的内面,总是保持着同外面左右相称。希腊戏剧没有任何诸如基督教所思考的那种精神性的东西。

也就是说,过分的内面性必然归结到遭到复仇这一种教训的反复上。我们不能把希腊剧的上演同奥林匹克竞赛分割开来考虑。在这种充分的强烈的阳光下,思考着不断地跃动又静止,不断地破坏又保持下来的、选手们的肌肉般的泛神论式的均衡,让我沉醉在幸福之中。

狄俄尼索斯剧场,作为装饰品,仅残存着蹲踞的狄俄尼索斯神的雕像,以及其周围的浮雕。我们看到剧场背后,像采石场般的石头的堆积,还看到像经过惨剧之后似的四处散乱着衣裳皱褶的残片、圆柱的残片、裸体的残片。

我渐渐移动到各个坐席上,度过了接近上演一出悲剧所需要的时间。不论是从神甫席、民众席、或任何一个席位上,无疑都可以透过假面具明晰地听到希腊剧的台词,看到演员伴随着鲜明的影子清晰地变动着姿态。方才有个手持照相机的英国海军士官出现在半圆舞台上,可以很容易地目测到剧场的规模和演员的身高的均衡。

为了重访奥林匹亚,我从山顶城邦启程走了一段宽阔的人行道。领带飘在我肩上,迎面走来的老绅士的白发被风拂乱了。

我又发现了一处恰好的位置来观赏宙斯神殿。我坐在十三根柱子和两根柱子之间的正居中一带的草地上。这个位置,可以像眺望军队的纵队那样地观望十三根圆柱。

只见中央的六根柱子、右边的四根、左边的三根分别成一组,准确地将透过神殿可以望见的天空一分为二。但是,中央的六根最具重量感。右方的四根和左方的三根都不均衡,以略差的量感向中央逼将过来。中央最前头望及的圆柱,率领着其背后的五根,显得特别凛然和气质高雅。

神殿的左右,以希腊市镇的远景为背景,屹立着两三棵丝杉。从山顶透过神殿望见的空间的、低约四分之三的位置上,缓缓起伏着褐色的山脉,横穿过圆柱绵延而去,剩下占四分之三的部分,则是绝妙的蔚蓝的天空。

我足足凝神眺望了一个多小时,无疑我站起身来的时候,正是最佳的时机。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游览车来了,此前我独自占领的诗的领域被喧嚣的观光客所取代,他们成群结队地入侵了。

对我来说,望着他们的姿影,更觉忧郁。因为我具备其他方便的条件,明天将成为旅游团的成员之一乘坐游览车,奔赴德尔斐。

美国案主犯又涉谋杀(组图)

几天前,在美国闹的沸沸扬扬的女童囚禁案又有新进展。案件主犯、58岁的美国男子基里多面对多项指控拒不认罪。而警方认为加里多与上世纪90年代的多起谋杀案也有关联。另外,被解救的女孩已经与家人团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1991年6月10日,年仅11岁的杜加尔德在家门口的校车站被绑架。绑架者名叫加里多,他将杜加尔德囚禁在自家后院长达18年之久。在这期间,加里多曾多次杜加尔德,并与她生下两个女儿。目前,两个孩子分别为15岁和11岁。

诸神之战第5位冠军诞生!31岁搏击老将线年终拿总冠军

北京时间2月24日,昆仑决诸神之战在上海崇明体育馆落下帷幕,在2月24日的比赛中,31岁格鲁尼亚选手戴维特-奇利亚半决赛3回合KO中国选手冯兴礼,决赛3回合点胜摩洛哥选手马罗恩-杜托,成功拿到2018年昆仑决诸神之战总冠军,至此,诸神之战第5位总冠军正式诞生!

资深拳迷都知道,昆仑决的诸神之战从诞生之际就被受拳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搏击黄金级别70KG级的最顶尖选手间的PK,能拿到诸神之战总冠军,就意味着实力在世界搏击70KG级算得上超一流了!

毕竟从总冠军来看,第一届的祖耶夫,第二届的西提猜,第三届的苏波邦,第四届的马拉特,都稳居在combatpress轻量级的世界前十,因此能拿到诸神之战总冠军,对拳手而言无疑是份很大的荣誉。

对31岁的奇利亚而言,这份荣誉真的是来之不易!戴维特-奇利亚的诸神之战历程非常励志,从诸神之战横空出世开始,奇利亚前3年都在陪跑,从28岁的精壮小伙,到31岁的中年大叔,奇利亚一直都没有放弃,这次他终于赢了回来!

纵观奇利亚在诸神之战的参赛历程,2015年第二届诸神之战,奇利亚遭恩里克-哥戈亚3回合点数战胜,止步8强;2016年第三届诸神之战,奇利亚杀进半决赛遭遇江通猜,2人打满3局战平,结果奇利亚在加时赛点数告负,止步4强;2017年第四届诸神之战,奇利亚在8强赛中遇上苏波邦,这次是3回合分歧判定奇利亚告负。

但这并意味着奇利亚实力不够,要知道奇利亚曾5回合KO黑安迪,而黑安迪曾KO过乔治佩托西奥(现combatpress轻量级世界排名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届诸神之战中,戴维特-奇利亚在赛前就明确表示:这次应该没有人再阻挡我了!事实也的确如此,31岁戴维特-奇利亚在2月24日,半决赛中KO冯兴礼轻松晋级决赛,在决赛中打赢老对手马罗恩-杜托,成功夺冠!不得不承认的是,陪跑3年的奇利亚,最终拿到诸神之战总冠军的经历,真的很励志!

如何勾勒出宏伟的暴风城!

欢迎来到暴风城!来欣赏暴雪首席2D画师JayAxer是如何勾勒出宏伟的暴风城的吧!

“暴风城下的集结”现已上线!快来加入暴风城的游览队伍,感受这座雄伟壮丽的联盟主城吧!我们将在未来数周内带来135张全新的可收集卡牌,以及全新关键字:可交易、新任务线传说卡牌等等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暴风城下的集结”超级合集包含80包“暴风城下的集结”卡牌包,5包“暴风城下的集结”金色卡牌包,2张随机“暴风城下的集结”金色传说卡牌,法师备选英雄女伯爵卡特拉娜·普瑞斯托,女伯爵卡特拉娜·普瑞斯托卡背图案,酒馆战棋调酒师威·娜莉(预购)*,以及战棋礼遇**!

“暴风城下的集结”标准合集包含60包“暴风城下的集结”卡牌包, 2张随机“暴风城下的集结”传说卡牌,以及女伯爵卡特拉娜·普瑞斯托卡背图案!

*调酒师威·娜莉还可在“暴风城下的集结”上线前作为独立商品预购,每个账号仅能购买一次。调酒师威·娜莉将于2021年9月1日前在酒馆战棋中启用。

**战棋礼遇自购买后生效,并将于“暴风城下的集结”的下一个扩展包上线时失效。

不论是远方还是近郊,飞行管理员杜加尔都能带你前往冒险的下一站!在20.8补丁上线后登录游戏,便可免费领取中立传说随从飞行管理员杜加尔,并且立即可以在游戏中使用!每个账号仅限一次。

20.8补丁已上线,其中包括了一系列酒馆战棋更新和更多精彩内容。查看以了解详情!另外,快来查看,在离开贫瘠之地前最后来一次火热的欢庆。

克亚尔:我认为吉鲁下赛季会留队 姆巴佩是我见过速度最快的球员

直播吧11月29日讯 克亚尔日前接受了《米兰体育报》采访,并谈到了姆巴佩、吉鲁、特奥等法国球员。

上一场丹麦不敌法国,克亚尔没有登场,他说道:“我没有准备好踢满90分钟,我们的教练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我的身体状况无法帮助到球队。”

“我祝贺了吉鲁对澳大利亚打进自己国家队生涯的第51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请求他在末轮再进一球,为丹麦晋级助一臂之力。”

吉鲁与米兰的合同明夏就要到期,对此克亚尔说道:“我们没有谈过未来的问题,但我认为他下赛季还会留在球队的。”

谈及特奥,克亚尔表示:“他是一个梦幻般的球员,我没有看到太多跟他一样好的边后卫,他很强壮,有速度,脚下技术好,他在场上能做很多事情。”

“我不知道他5年内会去哪里,但我也很好奇。我想看看他会为什么球队效力,我希望届时他仍然留在米兰。”

谈到姆巴佩,克亚尔说道:“实话实说,他真的无与伦比。他是一个现象级的球员,而且有一支球队在为他工作。每个人都跑动,这样他就能偶尔休息一下。他总是能够伤害到对手,我职业生涯至今从没见过一个速度这么快的球员。”

乌克兰特种部队前指挥官讲述自己对舍列梅特谋杀案嫌疑人的印象

据俄媒12月16日报道称,乌克兰特种部队前指挥官亚历山大·梅金斯基认识摇滚音乐人安德烈·安东年科,后者涉嫌谋杀著名记者帕维尔·舍列梅特。梅金斯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自己对Riffmaster乐队主唱的深刻印象。

2016年的遇难者——著名记者舍列梅特,图片来源:.yandex.ru

特种部队前指挥官认为安东年科参与谋杀的动机可能是出于他对民族主义的强烈热情。

“他为什么要那样做?这个人非常热衷于特种作战,非常热衷于民族主义。”梅金斯基解释说。

梅金斯基还说了一些关于舍列梅特谋杀案的嫌疑人的事情。他说,这些人是被称为“反恐行动”(参与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的志愿者)的退伍老兵,因娜和弗拉季斯拉夫·格里申科,而他们的呼号普玛和布恰则更有名。

梅金斯基说:“如果您深入探究他们的历史,就会知道,布恰来自基辅州的布昌斯基侨民区,他的呼号就是从这里来的,而普玛是他的监督者。就像邦妮和克莱德(美国电影《雌雄大盗》的男女主角)那样,他们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找到了彼此间的共鸣,并与Riffmaster乐队的主唱一起走向了疯狂。”

2016年7月,帕维尔·舍列梅特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遇难。这位著名的新闻记者驾驶的汽车里被安装了带远程遥控的爆炸装置,他在汽车爆炸时当场死亡。

根据警方的调查,至少有五人参与了这场备受瞩目的谋杀案,其中包括摇滚音乐人安德烈·安东年科、伊琳娜和弗拉季斯拉夫·格里申科夫妇,以及“反恐行动”志愿者兼医生尤里·库兹缅科和军医扬·杜加尔。根据执法人员的说法,他们犯下了“破坏乌克兰国家稳定”的罪行。

美国20岁体操运动员初登泳装杂志很惊艳却被批为名利物化自己

(Olivia Dunne),是一位美国女子体操运动员,3岁就开始练习体操的她,虽然在世界赛场上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但却是全美人气最高的体操运动员,同时也是美国大员中收入最高的人之一,净资产达到了230万美元(约1590万RMB)。

来自新泽西州的奥莉维亚,现年20岁,被粉丝亲切称呼为“莉维”(Livvy)。她在14岁时就进入了精英云集的国家队,但却在17岁时退出了,转而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员。

奥莉维亚能够凭借着名气赚钱,跟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简称NCAA)更改了规则有关。从2021年夏天开始,NCAA放松了对大员们的限制,同意他们通过他们的名字或是形象等获利。

奥莉维亚借着这股“东风”,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无数粉丝的关注,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每当奥莉维亚参加比赛时,他们就聚集在赛场内外,很是狂热,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影响到了别人,为此奥莉维亚不得不发出呼吁,希望自己的粉丝们能够克制一些。

而随着人气的不断攀升,外形姣好的奥莉维亚也得到了知名的《体育画报》“泳装特刊”的关注,邀请她前往波多黎各的海滩,穿上各式各样的泳衣,展示曼妙健美的身姿。

刊登有奥莉维亚照片的杂志,于当地时间4月28日发行了,进而也让社交媒体陷入了混乱,一方面粉丝们对健康秀丽的偶像进行了赞美,另一方面,很多人却觉得作为现役运动员的奥莉维亚有些过头了……

不得不说,在碧海蓝天下绽放出灿烂笑容的奥莉维亚的确惊艳,初次出现在这本杂志上的她带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很容易让人感叹,年轻真好!

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也是充斥着批评之声,一些人称奥莉维亚为了名利物化了自己。

“她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孩,但遗憾的是,她心甘情愿地为了名利物化了自己。多年后,她不会是伟大的运动员,只会被记得当初是如何炫耀自己身体的。”

“没有了体操运动员的称呼,她不会脱颖而出,只会是众多漂亮女孩中的一个。但她似乎并不想要让人们更多地关注体操运动,只是想让人们看着她自己,真是太可悲了。”

而对于社交媒体上的苛责,奥莉维亚也是有话要说的,“人们总是在网络上说出那些无法当着你的面说的话,但其实他们只是想要淡化你的成功,说这只是因为你的外表或是你的运气”,“我不会过多关注消极的情绪,因为它不值得。”

已经名利双收的奥莉维亚,仍然活跃在大学体操比赛的赛场上,她说希望这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知道大学体育有多棒,大员有多么地不容易。